前不久,我应杨良志先生之邀,为改版的《北京文史》写了一篇《齐白石和老舍、胡絜青》长文,刊登在2011年第二期上。接到样刊之后,令我大吃一惊,除了配有多幅齐老人的佳作之外,居然还刊登了一封老舍先生给齐白石老人的求画信的影印件,此前我们家人从不知道有这么一封信。这封信解开了一个大谜:即齐白石老人是怎么创造出他晚年的代表作,那幅享誉天下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
老舍先生写这封信时,用了两种笔和两种颜色,一种是毛笔字的,另一种是红钢笔字的。这种混搭形式,为这封信的价值作了最好的提示,成了揭开一个大谜的钥匙。
现将老舍先生的信抄录如下,其中有编者加重点的字是老舍先生原来用红钢笔水写的提示,其余则是老舍信中的毛笔字:
敬恳
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㈠苍苔被阶寒雀啄 渔洋山人句
以苔石作阶,
二三寒雀啄轻。
㈡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初白句
蝌蚪四五,
随水摇曳;
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㈢凄迷灯火更宜秋 赵秋谷句
一灯斜吹,
上飘一黄叶,
有秋意矣。
㈣还须种竹高拂云 施愚山句
新竹数竿,
瘦石一拳。
附奉人民券三十万,老人幸勿斥寒酸也!
老舍拜
闹了半天,不论齐老人按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还是按赵秋谷的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绘出的画作,其基本构思都是老舍先生本人提供的,前者是“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后者是“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原来的流行说法是齐老人接到老舍先生送来的诗句后,瞑思苦想了三天三夜,最后超水平地给出了两张杰作,从而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对这种说法要进行一点修正了。前提是老舍先生已大致替老人打了腹稿,提供了构思大框架,然后齐老人用了三天三夜去思量如何实现老舍先生提供的设想,将它变成了具体的画面,有点像老舍先生写剧本,齐老人当导演和扮演员,最后将书面立体化,成了一部鲜活的大戏。
应该说,《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凄迷灯火更宜秋》是由两位巨人共同创作的。两人分工如下:出题目属于老舍,出构图方案和定基调属于老舍,实施属于齐白石,美术创作属于齐白石。有了这个修正之后,齐白石老人的功绩仍是不可低估的,他的创作依然是伟大的,空前的,和超水平的,依然显示了老人高超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张杰作当之无愧的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是顶峰之作;毕竟是他一人最后独自完成了画面的创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本人从来没有在口头上向任何人提过画面构思是出自他本人的设想。他永远说齐老人是大艺术家,绝对了不起,聪明绝顶,无人可比。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为人!如果,没有这封信的出现,世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里面还有这么多故事。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齐老人并没画渔洋山人句和施愚山句,而是将《蛙声》和《灯火》两张画的尺寸由二尺改为四尺,画酬总数不变。
此次按诗求画已是第二次,头一次是按苏曼殊的四句诗求画,按说老舍先生也应有一封书面的求画信,把诗交待清楚,看样子,北京画院齐白石资料库房中还可能有其他的老舍信,有待挖掘。盼着再现惊喜吧。